何谓无为之道? 《道德经》的“无为”主要针对管理者而言,尤其是治国之道,无为是自由与博爱,是包容,尊重存在,注重“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的相互关系。 无为是按规律办事,无为是遵循自然之道,无为是民主与法制,无为是不折腾,无为是市场经济,无为是尊重科学的认识论,无为是有所不为,无为是随缘,无为是减法生活,无为更是顺势而为! 无为是按规律办事:“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为无为,则无不治”前者讲的是普通规律中的无为,后者讲的是社会规律中的无为。 无为是自然与自由,故老子曰“万物并作”“万物将自化” “治大国若烹小鲜”,用小平同志的话讲就是“放水养鱼”,用胡主席的话就是“不折腾”。 无为在政治上是民主:无为是不争,在政治权力使用上就是民主选举,道德经第二十九章:“以无事取天下”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上古的“禅让制”,而不是诉诸武力,而更有“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道德经第66章),这不正是现代的民主选举吗? 无为是法制,杜绝长官意志,老子曰“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他提出司法机构应独立行使司法权,而不能由统治者滥杀无辜,否则难以治理天下。 无为在经济领域就是市场经济,“道”就是亚当.斯密提到的那一只“看不见的手”,老子进一步提出在自由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问题--“化而欲作”,他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用现代的语言讲就应当建立商业诚信以规范经营行为,用经济制度来引导经济活动。 无为在认识论上就是不做“非此既彼”的判断,不对善恶美丑做绝对判断,以及“人之不善,何弃之有”(第62章)的包容。 无为是不妄下结论,注重事实与推理 无为对于婚姻以及其它人际关系就是随缘而不强求。 无为就是各就各位,各司其职,就是《易经》中提到的“见群龙无首”,在经济活动中就是差异化市场定位。 无为是现代非常流行的“减法生活”,即所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老子曰“智者不博,博者不智”,这就是现代管理中提到的机会成本问题,人的时间是极其有限的,如果不将有限的时间资源合理配置到重要的活动中去,必将一事无成。所以只有“不博”才是明智之举。
释迦牟尼佛的简介 净饭王太子,名为悉达多,意为“一切义成就者”,全名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佛以本誓愿于娑婆世界 五浊恶世示现成佛,是佛教开启者。释迦牟尼的意思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因父为释迦族,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也就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 释迦牟尼佛(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遂开启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在拘尸那迦城示现涅磐。《妙法莲华经》中记载: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佛陀到了晚年仍然孜孜不倦,带着弟子四处行化传教,并开示
佛说四十二章经原文 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 经 序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离欲寂静,是最为胜。住大禅定,降诸魔道,于鹿野苑中,转四谛法錀,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复有比丘所说诸疑,求佛进止。世尊教敕,一一开悟。合掌敬诺,而顺尊敕。 第一章 出家证果 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常行二百五十戒,进止清净,为四真道行,成阿罗汉。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次为阿那含。阿那含者,寿终灵神上十九天,证阿罗汉。次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次为须陀洹。须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证阿罗汉。爱欲断者,如四肢断,不复用之。 第二章 断欲绝求 佛言: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 第三章 割爱去贪 佛言:剃除须发而为沙门,受道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 第四章 善恶并明 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淫。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 第五章 转重令轻 佛言: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罪来赴身,如水归海,渐成深广。若人有过,自解知非,改恶行善;罪自消灭,如病得汗,渐有痊损耳。 第六章 忍恶无瞋 佛言:恶人闻善,故来扰乱者,汝自禁息,当无瞋责。彼来恶者,而自恶之。 第七章 恶还本身 佛言:有人闻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骂佛。佛默不对。骂止,问曰: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礼归子乎?对曰:归矣。佛言:今子骂我,我今不纳,子自持祸归子身矣。犹响应声,影之随形,终无免离,慎勿为恶。 第八章 尘唾自污 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己。 第九章 返本会道 佛言:博闻爱道,道必难会。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第十章 喜施获福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 沙门问曰:此福尽乎? 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第十一章 施饭转胜 佛言: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 第十二章 举难劝修 佛言:人有二十难。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弃命必死难,得睹佛经难,生值佛世难,忍色忍欲难,见好不求难,被辱不瞋难,有势不临难,触事无心难,广学博究难,除灭我慢难,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难,睹境不动难,善解方便难。 第十三章 问道宿命 沙门问佛:以何因缘,得知宿命,会其至道? 佛言: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 第十四章 请问善大 沙门问佛:何者为善?何者最大? 佛言:行道守真者善,志与道合者大。 第十五章 请问力明 沙门问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 佛言:忍辱多力,不怀恶故,兼加安健。忍者无恶,必为人尊。心垢灭尽,净无瑕秽,是为最明。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无有不见,无有不知,无有不闻,得一切智,可谓明矣。 第十六章 舍爱得道 佛言:人怀爱欲不见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搅之,众人共临,无有睹其影者。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汝等沙门,当舍爱欲。爱欲垢尽,道可见矣。 第十七章 明来暗谢 佛言:夫见道者,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其冥即灭,而明独存。学道见谛,无明即灭,而明常存矣。 第十八章 念等本空 佛言: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 第十九章 假真并观 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 第二十章 推我本空 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 第二十一章 声名丧本 佛言:人随情欲求于声名,声名显著,身已故矣。贪世常名而不学道,枉功劳形。譬如烧香,虽人闻香,香之烬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后。 第二十二章 财色招苦 佛言: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 第二十三章 妻子甚狱 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第二十四章 色欲障道 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 第二十五章 欲火烧身 佛言: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 第二十六章 天魔娆佛 天神献玉女于佛,欲坏佛意。 佛言:革囊众秽,尔来何为?去,吾不用。 天神愈敬,因问道意。佛为解说,即得须陀洹果。 第二十七章 无著得道 佛言:夫为道者,犹木在水,寻流而行。不触两岸,不为人取,不为鬼神所遮,不为洄流所住,亦不腐败,吾保此木决定入海。学道之人,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娆,精进无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第二十八章 意马莫纵 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 第二十九章 正观敌色 佛言: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言语。若与语者,正心思念: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华,不为泥污。想其老者如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脱心,息灭恶念。 第三十章 欲火远离 佛言:夫为道者,如被干草,火来须避。道人见欲,必当远之。 第三十一章 心寂欲除 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断阴。佛谓之曰:若断其阴,不如断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佛为说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叶佛说。 第三十二章 我空怖灭 佛言: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 第三十三章 智明破魔 佛言:夫为道者,譬如一人与万人战。挂铠出门,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斗而死,或得胜而还。沙门学道,应当坚持其心。精进勇锐,不畏前境,破灭众魔,而得道果。 第三十四章 处中得道 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经。其声悲紧,思悔欲退。 佛问之曰:汝昔在家,曾为何业? 对曰:爱弹琴。 佛言:弦缓如何? 对曰:不鸣矣。 弦急如何? 对曰:声绝矣。 急缓得中如何? 对曰:诸音普矣。 佛言:沙门学道亦然,心若调适,道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意若生恼,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 第三十五章 垢净明存 佛言:如人锻铁,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学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净矣。 第三十六章 展转获胜 佛言:人离恶道,得为人难。既得为人,去女即男难。既得为男,六根完具难。六根既具,生中国难。既生中国,值佛世难。既值佛世,遇道者难。既得遇道,兴信心难。既兴信心,发菩提心难。既发菩提心,无修无证难。 第三十七章 念戒近道 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第三十八章 生即有灭 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 对曰:数日间。 佛言:子未知道。 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 对曰:饭食间。 佛言:子未知道。 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 对曰:呼吸间。 佛言:善哉!子知道矣。 第三十九章 教诲无差 佛言:学佛道者,佛所言说,皆应信顺。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 第四十章 行道在心 佛言:沙门行道,无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第四十一章 直心出欲 佛言: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出离淤泥,乃可苏息。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第四十二章 达世知幻 佛言:吾视王侯之位,如过隙尘。视金玉之宝,如瓦砾。视纨素之服,如敝帛。视大千界,如一诃子。阿耨池水,如涂足油。视方便门,如化宝聚。视无上乘,如梦金帛。视佛道,如眼前华。视禅定,如须弥柱。视涅槃,如昼夕寤。视倒正,如六龙舞。视平等,如一真地。视兴化,如四时木。 诸大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依通行本及蕅益大师《四十二章经解》校订
《我 ,是一切的根源》写的很好 一个不会游泳的人,老换游泳池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一个不会做事的人,老换工作是解决不了自己的能力的;一个不懂经营爱情的人,老换男女朋友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一个不懂经营家庭的人,怎么换爱人都解决不了问题;一个不学习的老板,绝对不会持续的成功; 一个不懂正确养生的人,药吃得再多,医院设备再好,都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我”是一切的根源,要想改变一切,首先要改变自己,学习是改变自己的根本!让你烦恼的人,是来帮你的人;让你痛苦的人,是来渡你的人;让你怨恨的人,是你生命的贵人;让你讨厌的人,恰恰是你人生的大菩萨;他们都是你自己的不同侧面,都是另一个你自己。相反,你爱的人,常常是给你制造痛苦的人;你喜欢的人,也是常常给你带来烦恼的人。因为他们也是你的影子,让你老也抓不住。其实,你爱的是你自己;你喜欢的亦是你自己。你爱的、你恨的,都是你自己。你变了,一切就变了。你的世界,是由你创造出来的,你的一切,都是你创造出来的;你是阳光,你的世界充满阳光,你是爱,你就生活在爱的氛围里;你是快乐,你就是在笑声里。同样的,你每天抱怨、挑剔、指责、怨恨,你就生活在地狱里;一念到天堂,一念下地狱。你心在哪,成就就在哪。我 ,是一切的根源!
广钦老和尚和宣化上人的精彩对话 广钦老和尚:“度众生不是用说的,是要修到无形中能感化人,不是拿个什么东西来弘法。” 宣化上人:“是的,处无为法,行不言教。我现在要做什么事都能够办到,譬如我要现在所住的三藩市不地震,就不地震,不是地不会动,而是我能使之不动。以前我在香港,飓风要来,我能使之在二十英里外不来。在东北做沙弥时,就有许多鬼、神、龙、狐狸精等都来皈依,现在我度的这些美国弟子,就是我打他们、骂他们,他们也不会离我而去。” 广钦老和尚:“修行要修到口说出来,就能成,说这样就这样。我没讲我在做什么,人见了我或听我讲一两句话,就深深感动,我到台湾后,台湾也比较安定。” 宣化上人:“这是老和尚的德行感化人,这些事我不向人说,因为遇到知己,说些知己的话,我到美国是六祖大师叫我去,我的字叫度轮,法名安慈,虚云老和尚传法给我,叫宣化。” 广钦老和尚:“我在鼓山也见过虚云老和尚,我是修苦行,一字不识,不会说法,我什么也没有。” 宣化上人:“老和尚太客气,本来就是无所得。修道不在文字上,有了德行自能度众,六祖大师也是一字不识。我所得的功夫是楞严咒及大悲咒,遇到什么事急需用到时,不必从头念到尾,只要从中取一、二句或一字,也能感应,看什么情形用那一句即可。” 广钦老和尚:“我是念佛,遇到什么事,只要一句阿弥陀佛就行。” 宣化上人:“我喜欢助人,但为了助人遭到很多毁谤,虽然如此,我利人之心仍不退转,就是把我的头砍掉,我也高高兴兴,人家骂我,只当做是唱歌,打我如碰壁,我要降伏天魔,治诸外道。” 广钦老和尚:“你是菩萨。” 宣化上人:“您是大阿罗汉,我们早就相识,是老同参,几十年不见,现在又见面,虽然如此,我们已经见面好几次了。” 广钦老和尚:“您进来,我早已知道是您,菩萨心定就是见面。” 宣化上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广钦老和尚:“这还是有形色相,不过无形色相还得从有形色相修起,我没有说有形色相、无形色相。” 宣化上人:“请老和尚多住世,暗中加持我弘法。” 广钦老和尚:“这次我本来要离开这娑婆世界,没想到却被信众留住。” 宣化上人:“来者无所从来,去者无所从去。” 广钦老和尚:“我要来就来,要去就去,来去自由。” 宣化上人:“您没去,因为我还没来,现在我来了,您更不能去,要多住世,使世界和平,我们各住一方做各人的工作,请老和尚以精神加持我弘法,治诸外道。” 广钦老和尚笑笑,宜化上人也笑笑,宣化上人翻手掌给广钦老和尚看,广钦老和尚也翻手掌给宣化上人看,两人发出会心的微笑。 广钦老和尚:“我没有准备要说什么,您讲我就答,不必讲太多话。” 宣化上人:“我没有说。”
老子《妙真经》全文 核心提示:贵坚刚强,轻忽喜怒。福善出于门,妖孽入于户。故舌耳为患,齿角不定。口舌者,患祸之宫,危亡之府。言语者,大命之所属,刑祸之所部。言出患入,言失身亡。故圣人当言而惧,发言而忧,常如临危履冰。... 前 言 《道教义枢》曰:“尹生所受者,唯《道德》、《妙真》、《西升》等五卷。”当年老君西遂流沙,至涵谷关,为关令尹喜演《道德》两篇,上下两卷,论修身治国,戒刚守雌,挫锐解纷,行慈检谦下之道,成五千余言。尹喜又录老子谈论言旨为《西升记》,后人又改记为经,成《西升经》。《西升经》道藏中颇多记载,又多通行本。而《妙真》一经,却成佚文,世不复见。我好道甚笃,常诵《道德》一经。但多年寻觅《妙真经》而不可得,不能复见老君当年遗论,心中未免遗憾。清修之余,顺手翻阅《敦煌道藏》,却在无意中得见《无上秘要》中所引《妙真经》佚文,不由欣喜若狂,真是得来全不费功夫啊。观其经意,确有老子遗风。 一 道曰:一切万物,人最为贵。人能使形无事,神无体,以清静致无为之意,即与道合。 二 以大居小,以富居贫,处盛卑之谷,游大贱之渊。微为之本,寡为之根,恐惧为之宇,忧畏为之门。福者祸之先,利者害之源,治者乱之本,存者亡之根。上德之君质而无文,不视不听,而抱其玄,无心意若未生根,执守虚无而因自然。混沌为一,归于本根。上意正于无形,理于无声,起福于未有,绝祸于未生,故莫知其名。下德则不然,高尊富贵,显荣好美,善乐功名,生祸而忧之,寇害而伐之,身辱而报之。生长有其力,布施有其福。事为其方,曲为其法。赏善罚恶则伪善诈忠,如此乃自谓功名。见与道反。 三 制杀生者天,顺性命者人也。非逆天者勿伐,非逆人者勿杀。故王法当杀不纵天贼,当活不活杀天德。为政如此,使后世条长禁苛,兴克德之本,德莫大于活也。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故与时争者昌,与人争者凶。是以有甲兵无所陈之,以其不争。夫不祥者,人之所不争;垢辱者,人所不欲。能受人所不欲,则足矣。得人所不争,则宁矣。勇与敢者多权善决,安静乐能,傅国利民,不避疆大,威震百僚,摧倾境外。为政如此,得善之半。柔于不敢者,柔弱损退,恐惧慎言,深思远虑,临事计患,务长宽和博施。为政如此,亦得善之半。敢者,奉天顺地,莫神于至诚。仁以好施,义以制断,礼以凯敬,智以除害,信以立事,德以无大,赦人如赦于己,法人如法其子。为政如此,亦得善之善者也。 四 老子曰:天地媾精,阴阳自化,灾咎欲萌。淫于五色之变,视不见祸福之形;失于五音之变,听不闻吉凶之声;失于五味之变,言不中是非之情;贪于财货之变,虑不见邪正之倾。夫五色重而天下盲矣,五音调而天下聋矣,五味和而天下爽矣,珠玉贵而天下劳矣,币帛通而天下倾矣。是故,五色者陷目之锥,五音者塞耳之槌,五味者截舌之斧,财货者射身之矢。凡此数者,变而相生,不可穷极,难明易灭,难得易失。此殃祸之宫,患害之室。是以圣人服无色之色,听无声之声,味无味之味。名者身之害也,利者行之秽也。是以动为身税,为荣而得小,为善而得少。故有名之名,丧我之橐。无名之名,养我之宅。视过其目明不居,听过其耳精泄漏,爱过其心神出去。牵于欲,事汲汲。遽为于利,动惕惕。惧结连党,友以自助。此非真也。虽非道意,虽得之天不佑也。夫非其人而任之则废,非其事而事之则废,故代司杀者必受其咎,代大匠者必伤其手。有为者效情纵欲,快心极意。志贱强求贵,居贫强求富。离本向末,殃祸不救。罪莫大于淫,祸莫大于贪,咎莫大于僭。此三者,祸之车也。小则亡身,大则残家。 五 动合天心,静得地意。无言而不从,谓之善也。善者,君子之所本,百行之所长,吉阳之所舍,万福之所往来,流而不滞,用而不绝,百王所不变易,俗人之所不易,上以顺天,下以顺人,成万物,覆载群生者,善也。不识元首,不睹本根,诈天轻地,罔鬼欺神,属辞变意,抱嫌履疑,谓之不善。不善者,动与天逆,静与地反,言伤人物,默而害鬼。夫欺天罔地,轻侮鬼神,专己自是,动非圣人。当时虽善,恶气归流,事有邪伪而象真也,景烟类云而电不为之动。故天道不私人,人反行非天也,而自误耳! 六 贵坚刚强,轻忽喜怒。福善出于门,妖孽入于户。故舌耳为患,齿角不定。口舌者,患祸之宫,危亡之府。言语者,大命之所属,刑祸之所部。言出患入,言失身亡。故圣人当言而惧,发言而忧,常如临危履冰。 七 夫道德治之于身,则心达志通,重神爱气,轻物贱名,思虑不惑,血气和平,肌肤润泽,面有光莹,精神专固,身体轻强,虚实相成,鬓发润光,佼好难终。治之于家,则父慈子孝,夫信妇贞,兄宜弟顺,九族和亲,耕桑时得,福实积殷,六畜繁广,事业修治常有余矣。治之于乡,则动合中和,睹正纲纪,白黑分明,曲直异理,是非自得,奸邪不起,威严尊显,奉上化下,公如父子,爱敬信向,上下亲喜,百姓和集,官无留负,职修名荣,没身不殆。治之于国,则主明臣忠,朝不隐贤,士不妒功,邪不蔽正,谗不害公,和睦顺从,上下无怨,百官皆乐,万事自然,远人怀慕,天下向风,国富民实,不伐而强,宗庙尊显,社稷永康,阴阳和合,祸乱不生,万物丰熟,界内大宁,邻家讬命,后世繁昌,道德有余,与天为常。 八 夫水之为物,柔弱通也。平静清和,心无所操,德同天地,泽及万物,大无不包,小无不入,金石不能障,敝山陵不能壅塞。其避实归虚,背高趣下,浩浩荡荡,流而不尽,折冲漂石,疾于风矣。充大无疆,修远大道,始于无形,终于江海,升而为云,降而为雨,上下周流,无不施与,消而复息,生而复死。是故圣人去耳去目,归志于水,体柔守雌,去高就下,去好就丑,受辱如地,含垢如海,恬澹无心,荡若无己,变动无常,故能与天地终始。 九 道人图生,盖不谋名。衣弊履穿,不慕尊荣。胸中纯白,意无所倾。志若流水,居处市城。积守无为,乃能长生。 十 道曰:自然者,道之真也。无为者,道之极也。虚无者,德之尊也。淡泊者,德之宫也。寂嘿者,德之渊也。清静者,神之邻。精诚者,神之门。中和者,事之原。人为道,能自然者,故道可得而通。能无为者,故生可得而长。能虚无者,故气可得而行。能淡泊者,故志可得而共。能寂嘿者,故声可得而藏。能清静者,故神可得而光。能精诚者,故志可得而从。能中和者,故化可得而同。是故,凡人为道,当以自然而成其名。吾前以道授关令尹生,著道德二篇。将去,戒之曰:夫道,自然也,得之者知其自然,不得之者不知其所由然。譬犹若识音,不能深晓人心;知之口,不能言妙哉。道之绵绵,言不尽意,书不尽言,所以为子书之者,欲使子觉自然,得之后以自成。尹生曰:学自然,奈何?道曰:无取,正气自居。无去,邪气自除。此非祷祠鬼神之道,非欲辟不清去不正。清静请命而命自延无期,此岂非自然哉?非吾异道之意,非吾独道也。道不自然兮,何道焉兮?无欲无为兮,道之所施兮。虚兮无兮,道安居兮。寂兮嘿兮,道之极兮。澹兮恬兮,德之渐兮。清兮静兮,神所宅兮。精兮诚兮,神所荣兮。中兮和兮,神所化兮。以无为而养其形,以虚无而安其神,以澹泊而存其志,以寂嘿而养其声,以清静而平其心,以精诚而存其志,以中和而存其神。安心游志,使若大水之自湛深。闲居静处,使若蛟龙之自蛰藏。怀虚而不虚,泥而不泥,使若南曜之忘虚也。化德存神,使若社稷之保光。立尊神明,使若宗庙之守处。使世不见我,若巨鱼之在大水。使人莫我知,若日出之光东。我之无穷,若大道之根相致,譬若山林大泽之自致禽兽虎狼,若深林广木之自致飞鸟百虫,若江湖之自致鱼虌蛟龙,若盛德之自致太平麒麟凤凰,若清静洁白之自致玉女芝英,若中和嘉瑞之自致吉祥,若灾异恶气之自致不祥祸殃。 十一 道曰:虚而白者,吾宅也。道者质真无形,无有音声,非有言也。人欲傅于知道者,借言以通意,虚者天地之动也,白者神明之所居也。天地之初皆从道来,有气而未有形,法自然而白,白之中未有体也。 十二 道曰:故易而为一者,吾号也。言道未始而有,故谓之一。一即醇粹质真、无为杂糅,故谓之一。天得一以清而无不覆,地得一则宁而无不载。日月得一则明而无不照,真人法则之,浑形而为一则无一不能为,神明知而为一则与鬼神共化,视而为一则无不见,听而为一则无不闻,心通而为一则无不知。吾,我也;号,名也。人能浑其形而为一,即我之名号也。 十三 一道之为真乎,道有真一,真人所以轻举虚迹者,使群物自得玄,得一以生也。天不得一不能清,地不得一不能明,人不得一不能成,玄不得一不能生,非一不能承一,非一不能御万神、制万物,万物皆称为人,知一万事毕,不能知一,道不妄出。 十四 道曰:夫人为道,道身五藏者,皆思气之盛壮微妙,从虚无来,故实者不如虚也,有者不如无也,疾者不如迟也。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唐代写本 今日是宝莲禅寺主办一连三晚的讲经法会,经文最普通,亦人人识得,名叫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 这个心字很重要,成佛也是心,造众生也是心,天堂也是心,地狱也是心,所以大方广佛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香港是由心所造,由有福德的人的心来造,祖国锦绣山河,也是由善人君子的心所造,乃至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也是由娑婆世界众生的心所造,极乐世界是由阿弥陀佛,及清净海众的清净心而造。惟是很多人还末认识此心,迷了此心,受苦无量,生死轮回无了期,惟有诸佛菩萨明了此心,圆满明白此心时名之为佛,一分一分的明白此心,名之为菩萨;菩萨是佛因,佛是菩萨的果,佛因佛果不离明心,若心未明,佛因无你的分,佛果更无你分,所以学佛的人有一个条件:诸佛如来这样行,我们便这样行,诸佛如来这样修,我们便这样修,如何修?就是明心嘛! 大乘起信论谓心有四相:生、住、异、灭。凡夫于四相中只明灭相,心灭了凡夫以为明,其实不明,心走了,灭了,心已不在,那时如何明心,所谓贼后兴兵,贼走了,兵来地无用,所以凡夫不称为觉--心灭了才觉又有什么用呢?何谓灭相?例如我刚才打了一个妄想,当打妄想的时候不知道自己打妄想,打完妄想,才‘觉’刚才打妄想,妄想在何处?你有没有捉到?--减去了!所以凡夫觉灭相,不名为觉。又如起了一个恶念,你‘觉’这个恶念吗?--灭了才觉,末灭以前不觉,灭了之后才觉不称为觉,所以凡夫对自己的心一点也不觉,灭了之后才觉称为不觉。 异相又如何呢?觉异无异,一觉心的异相,这个‘异’便空了,是为觉异无异。例如人发梦,觉梦无梦,想错,觉错无错。二乘人觉心的异相,异即变异也,是与非是异相,善与恶、生与死、人与我、怨与亲等是异相,二乘人觉心的异相,觉异无异便无是非、善恶、生死、人我、怨亲,无异便是涅盘,所以二乘人亦没有什么了不起,他们只不过修行用功,见到心的异相,觉异无异,生死便了。 菩萨进一步觉‘住’相,觉住无住,迷时便有住相,觉时则无,例如作恶时是迷,觉时便不作:不修善是迷,一觉便修善则无迷,所以觉住无住--觉‘住’时,一切不住,有所住便是妄心,一切不住便是真心。菩萨无住,不住又是什么相呢?不住便是无相,不住则内无我相,外无人相,中间无物相,叫作三轮体空。例如布施时,无能施的我相,无所施的物相,亦无受施的人相,如何无?不住则无,住便有,世人拣佛来拜,拣僧供养,也是住相,拣佛来拜,功德不会大,拣僧供养,失去普供的心,不名为普供养,名为别请供养,心小,功德亦小。 不住相布施,一供一切供,无住心犹如虚空,功德亦犹如虚空。金刚经云:‘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菩萨觉住无住,所以不住生死,不住涅盘;若住布施,不能修持戒,若住忍辱,不能修禅定,菩萨如是无所住,六度万行齐修。 心的生相又如何?若觉生则无生,无生又是什么?无生就是佛,等觉菩萨还有一分无明生,十地菩萨还有二分无明生,初地菩萨有十分无明生,佛见心的生相,觉生则无生,见无生心,观一切法无生,证得无生法忍:烦恼是生法,烦恼不生便是菩提,业障不生就是解脱,生死不生是涅盘,众生无生是为诸佛,所以众生成佛很容易,只要能够觉生无生便是佛,因此,佛称为大圆满觉。 佛对心的四相最清楚,最明白,所以称为明心--觉生无生、觉住无住、觉异无异、觉灭亦无减,生住异灭四相皆无,是为菩提心、清净心,也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唯佛究竟,凡夫迷而不觉。修行就是想明心,但心不易明,达摩祖师有一首偈云:‘心心心,难可寻,即时遍法界,窄也不容针。’心心心就是指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既不可得又如何寻?有可得方可寻,例如虚空不可得又怎可以捉摸,三心不可得故谓难可寻。‘宽时遍法界’,宽即大也,宽时周遍法界,‘窄也不容针’,窄时一口针也容不下,后两句是指心的相貌。又云:‘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达摩祖师云:‘我只求心,不求佛。’东方有恒河沙数佛,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有恒河沙数佛,你求那一尊佛,故云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三界是唯心所造,明心时三界便空,古人云:‘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所以三界唯心,不是心外有三界,我们住在这三界之内,完全是唯心所现,唯心所造,故祖师云了知三界空无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想成佛,便要明心,佛是心造,不是佛作佛,是心作佛,所以净土经云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达摩祖师教我们明心,即心是佛。 查看全文请下载: 附件: 《心经》及讲解.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