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静经》 《清静经》,全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一卷。作者不详,成书不低于晋魏。是道教炼养术重要资料之一。《清静经》正文起首一句就是“大道无形”而定了全经格调。经文不讲有为的修养方法,而是要人从心地下手,以“清静”法门去澄心遣欲,去参悟大道。经中以发挥“清静”两字为主,简明地叙述了道家修心养性的基本原则。认为“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要去除这些牵扰,获得“清静”,必须“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达到“心无其心”“形无其形”“物无其物”“唯见于空”的境界。但是有“空”存在,还不究竟,还要“观空亦空”“所空既无”“无无既无”才能“湛然常寂”。然后“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直至进入“常清静”的境界,如此“渐入真道”“名为得道”。经文大旨,主要是根据老子“清静无为”的理论推演而来。而且没有荒诞无稽的神话色彩,在道经之中不失为纯正之品。 经末附仙人葛翁、左玄真人、正一真人 跋语,称此经乃天人所习,由老君 西游龟台之时,为西王母说常清静经。后经仙人转传,为葛玄 所得,笔录而传之于世。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葛玄书而录之,因以传世。曾有司马承祯等注本,后因元至元毁藏全佚。 清静经经书地位 编辑 《清静经》五百八十字左右。篇幅虽短,却是道士们日常诵习的重要功课之一。 编入《早坛功课经》之中。全真道士领受初真戒时,也必须诵习此经。因此,《清静经》在后来的道教中,被视为一部非常重要的上乘经典。由於一般人思维的局限性,所说的道都只是真正道的一部分,并无法深入剖析道的全貌,故无法反映道的本质。正因为「道」本身是难以言说,所以在《清静经》里写道:「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也就是说,这个「道」字虽然抽象,但老子还是先把这个终极真理叫作『道』。」道,是「一」之上,不可言说者,为体。 德,是道所衍生的万物一切,事物的存在规律,为用,而生生不息即是道体的作用,道存在於天地之间的生命意义。[1] 《清静经》有杜光庭 、王道渊、侯善渊、王元晖、白玉蟾 、无名氏 、李道纯 以及默然子等多种注本,均收入《正统道藏》。 《玄门日诵早晚功课经》把《清静经》放在众经之首,每日持诵,可知该经是道教徒修持的一部十分重要的上乘经典。每每朗诵此经“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遣其欲而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而然就能“清静”,“渐入真道”。 查看全文请下载: 附件: 《清静经》及解释.docx
(原经)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释从信解释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经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解释】这是阿难尊者亲自听到佛所说的。一时,佛在印度舍卫国,陀太子与「给孤独长者」共同供养佛说法的花园,名叫「祗树给孤独园」里面,和有成就的大比丘,一千二百五十人一起。正当吃饭的时候,世尊穿上袈裟,拿著饭碗,到舍卫大城去乞食,在城中,不分贵贱贫富,挨家挨户的要饭,然後回到原来□地方吃饭,饭後,收拾袈裟饭碗,洗脚,放置座垫,便盘坐在座位上。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经文】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解释】这时,长老须菩提领悟如来不时在乞食、穿衣、洗足等平常生活中所示现的佛法。在大众中就从座位上站起来,偏袒右肩右膝跪地,合掌恭敬的对佛说:希有,世尊!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显现在平常生活中,正是如来护念一切菩萨,要付嘱一切菩萨的佛法。世尊,如果善男子善女人,发愿要上求佛果下化众生,辛勤修行,增长智慧,发现了如来所付嘱的无上正等正觉心,应当如何安住无上正等正觉心?如何降伏妄心?佛说:问得好!问得好!须菩提,正如你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你现在仔细听,当为你说明。如果善男子善女人,发现了如来付嘱的无上正等正觉心,应当如同发现无上正等正觉心那样的安住无上正等正觉心,应当如同发现无上正等正觉心那样的降伏妄心。是的,世尊,我们很希望听佛详细的说明。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经文】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馀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萨。」 【解释】於是佛告诉须菩提:大菩萨应如是降伏他的妄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的心,如卵生的鸟虫,如胎生的人兽,如湿生的水中动物,如化生的天人,等四类欲界众生,爱欲心深重;如有色界天众生虽然已经没有爱欲心,但是还有色相,如无色界天众生不但没有情欲,并且已经空无色身;如有想天众生唯存一念;如无想天众生连一念都不存,寂然不动;如非有想非无想天众生心境寂然不动,而又不像木石那样无知;等等都是虚妄不实的妄想心,我都要使他们入於不生不灭的境界,而灭除妄心。像这样灭度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然而实际上,妄心虚幻有,众生也是虚幻有,本来不生不灭,不待降伏,也不待灭度,没有任何众生得以灭度。你知道为什麽吗?须菩提,凡是可以证明「我」存在的任何境界,都是我相,比如痛苦或快乐,让自身意识「我」的存在,如果没有「我」,就不会感受痛苦、快乐。他如救济穷困、慈心不杀、发菩提心等等都适足以证明「我」的存在,甚至不生不灭境界、无上正等正觉都是「我」所要证取的。如果菩萨有妄心待降伏,有无量无边的众生待灭度,就是有我相。凡是能够领悟道理,能够取舍任何境界的,就是人相,比如领悟了烦恼由「我」相所生,於是不取我相,这就是人相,甚至低等动物只有一点点领悟也是人相,如果菩萨心存少悟,以为所悟为实有,虽然不取我相,却有人相。凡是可以证取的境界和能够领悟道理证取境界的,除了我相、人相,还有分别一切境界和众生的「觉知」,凡是有情都有此觉知,不论入地狱、上天堂、做畜生、做鬼、做菩萨、做佛,都念念相随,有很多修行人证到这一灵明觉知,以为悟道了,当知这是众生相。如果菩萨以为摒除我相、人相,念念守住此一觉知,就是有众生相。显现这一觉知的,有人称之为本体,上帝,天主,有人称之为梵,真如,自性,法界,如来藏,等等,如果菩萨以为我相人相众生相都不是,但守一不生不灭体正好落在寿者相,这是根本大无明,比如人先有了生命,有此寿者相,才有身心,然後才有痛苦快乐,然後想要离苦得乐。那麽,他就还没有如实领悟如来所护念所付嘱的无上正等正觉心,他就不叫做菩萨,还只是善男子善女人而已。 查看全文请下载: 附件: 《金刚经》全文解释.doc
《大悲咒》详解 大悲咒 ,是观世音菩萨 大慈,大智与大悲的法经。是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经》中的主要部分,共八十四句,又称千手千眼观世音大悲心陀罗尼,大悲心陀罗尼等名,全名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大悲神咒》。大悲咒为任何学佛 者所必修也是观世音菩萨的大慈悲心,无上菩提心,以及济世度人,修道成佛的重要口诀。果能经常持诵大悲咒,不但能治一切心病与身病,且能由此超脱生死轮回 ,愿众生齐诵本咒,同证佛果。 大悲咒得名的由来是:有一次佛陀告诉阿难尊者说:“如是神咒,有种种名:一名广大圆满,一名无碍大悲,一名救苦陀罗尼,一名延寿陀罗尼,一名灭恶趣陀罗尼,一名破恶业障 陀罗尼,一名满愿陀罗尼,一名随心自在陀罗尼,一名速超十地陀罗尼。”观世音被称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的由来是:有一次他曾经在千光王静住如来住所时,静住如来特为他说了“广大圆满无碍大悲陀罗尼”。并且对他说:“善男子!汝当持此心咒,普为未来恶世一切众生作大利乐。”据经的记载:当时观世音菩萨听了此咒后,即由初地证至第八地--不动地。于是发出誓愿说:“设我当来之世能利乐一切众生者,令我即时身生千手千眼具足。”如此发愿后,果真顿时身生千手千眼,并且十方大地为之震动,十方诸佛亦都放出无量光明,遍照十方的无边世界。 至于大悲咒之所以有种种异名,释尊曾经告诉阿难说:这是起因于观世音菩萨的宏愿。菩萨曾在世尊处发誓说:“设若诸人天诚心念我名者,亦应念本师阿弥陀如来名,然后诵此陀罗尼大悲神咒。如一夜能持诵五遍,则能除灭百千万亿劫生死重罪。设若诸人天诵持大悲章句者,即于临命终时,十方诸佛皆来授手接引,并且随其所愿往生诸佛国土。设若诸人天诵持大悲心咒者,得十五种善生,不受十五种恶死。”因此大悲咒,不但能除一切灾难以及诸恶病苦,且能成就一切善法远离一切怖畏,所以我们应以十分虔敬的信心与清净心去授持它,方能契合菩萨的大悲心。沉沦在三界五趣的众生,果能经常持诵大悲咒,不但能治一切心病与身病,且能由此超脱生死轮回,愿众生齐诵本咒,同证佛果。 查看全文请下载: 附件: 《大悲咒》及详解.doc
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摘要) 第一、怀胎守护恩; 第二、临产受苦恩; 第三、生子忘忧恩; 第四、咽苦吐甘恩; 第五、回乾就湿恩; 第六、哺乳养育恩; 第七、洗濯不净恩; 第八、远行忆念恩; 第九、深加体恤恩; 第十、究竟怜愍恩。 第一、怀胎守护恩 颂曰:累劫因 缘重,今来托母胎,月逾生五脏,七七六精开。体重如山岳,动止劫风灾,罗衣都不挂,装镜惹尘埃。 第二、临产受苦恩 颂曰:怀经十 个月,难产将欲临,朝朝如重病,日日似昏沈。难将惶怖述,愁泪满胸襟,含悲告亲族,惟惧死来侵。 第三、生子忘忧恩 颂曰:慈母生儿日,五脏总张开,身心俱闷绝,血流似屠羊。生已闻儿健,欢喜倍加常,喜定悲还至,痛苦彻心肠。 第四、咽苦吐甘恩 颂曰:父母恩深重,顾怜没失时,吐甘无稍息,咽苦不颦眉。爱重情难忍,恩深复倍悲,但令孩儿饱,慈母不辞饥。 第五、回乾就湿恩 颂曰:母愿身投湿,将儿移就乾,两乳充饥渴,罗袖掩风寒。恩连恒废枕,宠弄才能欢,但令孩儿稳,慈母不求安。 第六、哺乳养育恩 颂曰:慈母像大地,严父配於天,覆载恩同等,父 娘恩亦然。不憎无怒目,不嫌手足挛,诞腹亲生子,终日惜兼怜。 第七、洗涤不净恩 颂曰:本是芙蓉质,精神健且丰,眉分新柳碧,脸色夺莲红。恩深摧玉貌,洗濯损盘龙,只为怜男女,慈母改颜容。 第八、远行忆念恩 颂曰:死别诚难忍,生离实亦伤,子出关山外,母忆在他乡。日夜心相随,流泪数千行,如猿泣爱子,寸寸断肝肠。 第九、深加体恤恩 颂曰:父母恩情重,恩深报实难,子苦愿代受,儿劳母不安。闻道远行去,怜儿夜卧寒,男女暂辛苦,长使母心酸。 第十、究竟怜愍恩 颂曰:父母恩 深重,恩怜无歇时,起坐心相逐,近遥意与随。母年一百岁,长忧八十儿,欲知恩爱断,命尽始分离。 当我们抱怨父母时,当我们做事不顺时,当我们学习不好时,当我们找不到工作时……想想,啊,原来问题如此简单,无不是因为不孝。我得觉醒忏悔,我得孝敬父母。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目 录 概要 ……………………………………………………………………1 因缘 ………………………………………………………………… 2 显体 ……………………………………………………………… 34 明宗 ……………………………………………………………… 48 明趣 ……………………………………………………………… 84 方便力用 …………………………………………………………121 所被根机 …………………………………………………………143 藏教所摄 …………………………………………………………179 部类差别 ………………………………………………………… 204 译会校释 …………………………………………………………206 解释经题 ………………………………………………………… 218 序分 …………………………………………………………………242 法会圣众第一 ……………………………………………………246 德遵普贤第二 ……………………………………………………257 大教缘起第三 ……………………………………………………310 正宗分 ………………………………………………………………324 法藏因地第四 ……………………………………………………324 至心精进第五 ……………………………………………………347 发大誓愿第六 ……………………………………………………361 第一段一、国无恶道愿 二、不堕恶趣愿 ………………361 第二段三、身悉金色愿 四、三十二相愿 五、无差别愿 ……………………………………… 364 第三段六、宿命通愿 七、天眼通愿 八、天耳通愿 …366 第四段九、他心通愿 ………………………………………369 第五段十、神足通愿 十一、遍供诸佛愿 ………………370 第六段十二、定成正觉愿 …………………………………372 第七段十三、光明无量愿 十四、触光安乐愿 …………374 第八段十五、寿命无量愿 十六、声闻无数愿 …………376 第九段十七、诸佛称叹愿 …………………………………378 第十段十八、十念必生愿 …………………………………379 第十一段 十九、闻名发心愿 二十、临终接引愿 ………386 第十二段 二十一、悔过得生愿 ……………………………389 第十三段 二十二、国无女人愿 二十三、厌女化男愿 二十四、莲花化生愿 ……………………………392 第十四段 二十五、天人礼敬愿 二十六、闻名得福愿 二十七、修殊胜行愿 ……………………………393 第十五段 二十八、国无不善愿 二十九、住正定聚愿 三十、乐如漏尽愿 三十一、不贪计身愿 ……395 第十六段 三十二、那罗延身愿 三十三、光明慧辩愿 三十四、善谈法要愿 ……………………………397 第十七段 三十五、一生补处愿 三十六、教化随意愿 …398 第十八段 三十七、衣食自至愿 三十八、应念受恭愿 …400 第十九段 三十九、庄严无尽愿 ……………………………402 第二十段 四十、无量色树愿 四十一、树现佛刹愿 ……403 第二十一段 四十二、彻照十方愿 …………………………404 第二十二段 四十三、宝香普熏愿 …………………………404 第二十三段 四十四、普等三昧愿 四十五、定中供佛愿 406 第二十四段 四十六、获陀罗尼愿 四十七、闻名得忍愿 四十八、现证不退愿 …………………………408 必成正觉第七 ……………………………………………………412 积功累德第八 ……………………………………………………422 圆满成就第九 ……………………………………………………435 皆愿作佛第十 ……………………………………………………438 国界严净第十一 …………………………………………………440 光明遍照第十二 …………………………………………………448 寿众无量第十三 …………………………………………………454 宝树遍国第十四 …………………………………………………458 菩提道场第十五 …………………………………………………461 堂舍楼观第十六 …………………………………………………467 泉池功德第十七 …………………………………………………469 超世稀有第十八 …………………………………………………475 受用具足第十九 …………………………………………………480 德风华雨第二十 …………………………………………………484 宝莲佛光第二十一 ………………………………………………487 决证极果第二十二 ………………………………………………489 十方佛赞第二十三 ………………………………………………492 三辈往生第二十四 ………………………………………………494 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504 礼佛听法第二十六 ………………………………………………513 歌叹佛德第二十七 ………………………………………………520 大士放光第二十八 ………………………………………………522 愿力宏深第二十九 ………………………………………………525 菩萨修持第三十 …………………………………………………529 真实功德第三十一 ………………………………………………536 寿乐无极第三十二 ………………………………………………543 劝谕策进第三十三 ………………………………………………557 心得开明第三十四 ………………………………………………575 浊世恶苦第三十五 ………………………………………………581 重重诲勉第三十六 ………………………………………………608 如贫得宝第三十七 ………………………………………………617 礼佛现光第三十八 ………………………………………………633 慈氏述见第三十九 ………………………………………………644 边地疑城第四十 …………………………………………………651 惑尽见佛第四十一 ………………………………………………662 菩萨往生第四十二 ………………………………………………674 流通分 ………………………………………………………………680 非是小乘第四十三 ………………………………………………680 受菩提记第四十四 ………………………………………………686 独留此经第四十五 ………………………………………………695 勤修坚持第四十六 ………………………………………………702 福慧始闻第四十七 ………………………………………………706 闻经获益第四十八 ………………………………………………714 查看全文请下载: 附件: 《无量寿经》讲记(净空法师1994年于新加坡居士林第3次宣讲).doc
各位有缘,您们好: 在这里向各位介绍一下,俺为啥搞安全设置个这栏目。搞安全就是想法设法最大限度避免事故的发生,让我们由果来索因,跟着俺的思路寻找一下事故的终极根源在哪。 第一步:事故的发生错综复杂,千奇百怪,但发生事故的最主要根本原因只有一个,即人的“责任心”问题。虽说技术方面占有一定的原因,会啥技术没掌握好呢?还是责任心不强,导致没用心去提高自己的安全技术。 第二步:为何责任心总不到位,不作为呢?其最重要原因还是人的“素养问题”,也即是道德问题了。《道德经》是专门解决“道和德”的最好教材了。安全书本和法规里没有这好东西。素养提高了,知道生之不易,仅此一次;再者搞安全的人往往不分析自己的工资从何而来,实际是你的监管对象给你发的工资,是拿了人家钱财的,要替人消灾的。正如公务员,实际是公共服务员的意思,是纳税人给你们发的工资,然而现实大都忘记了自己的角色。 当今事故高发的重要原因是不负责,无不是对人生态度工作态度的不端正,对工作的不作为实际也是人生态度。说到底,仍旧是职业素养的问题。 第三步:为何素养低下,无非缺乏道德教育,最好的道德教育是啥呢?不是圣贤的经典还能是啥?靠法治?那只治表不治本,那只是助缘,不是主缘。半部论语治天下,岂能治不了安全。 第四步: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差异主要根源在于人生观的差异。即人的追求取向及人生目标把人弄的千差万别,多数人为追求被财、色、名弄得心灵变态扭曲,无非把名利看的比生命更重要的罢了。例如天津爆炸事故是一批人心灵扭曲后做的龌龊事导致的事故。 要想把以上的推理总结为最简捷两个字,那便是——因果。种下事故的因,获得事故的果。善因善果,恶因恶果。“因果教育者,乃古今圣贤之共宣也”。 第五步:为何人生观差异大,无非是缺乏信仰,大多数人以自己的凡夫所见去指导自己的思想行为,难免有太多的差错而不知。所有事故的发生,无非人的想法说法和做法错了,这些错的根本是没有正知正见,没有正知正见实际是源于人没有正心,心不正,安全怎样吆喝都无用。 所以搞安全,纠正拯救人心是第一要务,是最根本,所以说许多企业都悬挂有“心态决定一切”的标语,但是太多的企业也仅只是把这句话挂到墙上而已,多数企业的管理基本看不出谁好好去领会这句话,更少有人去践行这句话。 所以,什么是根本,心是根本,什么最需要解决,心最需要解决,什么最难解决,心最难解决。所以企业管理最高的境界是对人心的管理。 有历史上哪位圣人对心的解释,解决人心的问题方法最便捷,最究竟,最圆满,俺捉摸多年,通过对圣贤经典的对比,发现佛学对人心解释的最好,实际是“是心即佛,佛即是心”。经典之王《金刚经》中有佛陀解决“如何降伏其心”的办法,他老人家真的比咱谁都有智慧。 说到底,终归还是人管不住自己的心,人总是明知故犯,别人说的再多再狠再痛,他还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事。天津如此之可怕震惊,然而,之后我到过一些企业仍然无动于衷,究竟是啥原因啥东西在支配着他们,那么有力和坚不可摧,即“法我习气,坚执难转”。是业力,是过去种下的因的种子,在一定的环境土壤中长成他现在的习气,像自己的命一样坚守着。所以注定有事故的果在等待着。 第六步:要想解决以上问题最重要是说服人们觉悟,发现自己,修正自己。怎样去觉醒觉悟,自觉觉他呢?谁最会教育,让人觉醒,那便是觉者,即佛陀。(佛即是觉悟的意思)。 这也便是我把网站的封面把佛和孔子向老子问礼作为背景的用意,意思即是儒释道三位圣人的经典文化才是解决安全的根本之道。也提示有缘看到的人仔细了解一下圣人们至善圆满的教育。 以上这便是设置“圣贤经典”栏目的原因所在。请有缘读者斟酌指正,共同学习。